首页>>技术前沿>>网站/软件行业动态
西安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作者:西安网站建设 | 转载 来源:西安软件开发公司 | 时间:2017年8月6日| 点击:0次 | 【评论】

西安市金融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西安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时期。为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根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政发〔2016〕9号)、《陕西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陕金融发〔2016〕7号)、《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13—2020年)》(市政发〔2013〕34号)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金融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成就,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为“十三五”时期金融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金融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43.88亿元,同比增长16.6%,高出同期GDP增速8.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418亿元,年均增速达17.6%,高出第三产业增速6.5个百分点。2015年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1%,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7%跃升达到11.1%,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业增加值在西部城市排第3位,基本与西北四个省会城市的总和持平。

(二)金融机构加速聚集。2015年全市聚集各类金融机构130余家。银行业机构44家,其中银行34家(外资银行4家)、地方法人信托机构3家、财务公司6家、汽车金融公司1家。证券期货业机构31家,其中地方法人证券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19家;证券基金公司分支机构4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2家,地方法人期货公司3家,另外,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企业159家。保险机构54家,其中财险公司26家、人身险公司2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70家。各类交易场所16个。西北唯一的西安民间金融街开街。全市小额贷款公司3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69家。金融机构数量、市场规模稳居西北地区首位和中西部地区前列。

(三)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加快发展,2015年金融机构总资产近2.4万亿元,位居西部前列。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036.9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99.4%,存款余额接近翻番;本外币贷款余额13965.64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111.9%,贷款余额实现翻番。资本市场快速发展,2015年底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挂牌公司110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达32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8位;“新三板”挂牌企业56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境外上市挂牌公司22家,居西部城市第一。发债规模从2010年的187.2亿元跃升到2015年的1983.4亿元,增长10倍以上。保险业发展迅速,2015年度实现保费收入263.01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出台《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全力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科技金融示范区、曲江文化金融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港务区、经开区、西安民间金融街金融发展新的增长极,初步形成了一区两园、多点支撑、各有侧重、竞相发展的金融功能区发展新格局。吸引欧亚国家金融机构落户西安,先后引进渣打银行、韩亚银行、星展银行、三星财险等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金融业态更加丰富。连续三届举办西安金融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新丝路?西安行—外资银行看西安” 等活动,金融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在2012—2015年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年度排名中,西安市稳居中国十大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之列。

(五)金融生态不断优化。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对全市各区县、开发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考核评价,未央区、新城区、碑林区等区县被评为“全省金融生态模范区”;指导县域开展“一县一品”特色金融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西安市连续7年被省金融办和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评为全省金融生态环境A级区。高新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有效发挥了信用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以及科技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支撑。组织各区县、开发区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加大非法集资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力度,维护正常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十二五”时期,西安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总量不大。2015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居15个副省级城市中游,金融业增加值仅相当于重庆的52%、成都的46%。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数量相当于成都的61.6%、30.5%、64.2%。二是结构不优。直接融资占比依然偏低,农村金融辐射力能力不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抓手不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够;金融类平台不强,在产融结合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人才不足。缺少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领军人才紧缺。区县一级金融工作机构不全、力量薄弱,与快速发展的地方金融和新兴金融的监管需求不相匹配。

二、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发展方式稳步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孕育,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兴则金融旺,经济发展向好的态势为金融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西安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突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极大改变西安在新时代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使得西安有机会再次成为中西方文明交汇交流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设需求,西安将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和资金聚焦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在西安叠加推进,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改革开放创新加快,为西安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拓展了发展空间。

“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全面深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开放、金融安全、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改革,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我市全面增强金融功能,拓展金融深度广度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家层面稳妥推进区域性金融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支持地方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有利于西安金融乘势而上,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指导,形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功能和优势功能。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金融支点为目标,立足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建设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努力把金融产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千亿级现代产业,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服务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具有科技、能源、文化特色的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国内金融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金融集聚方式,加快金融管理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挖掘金融发展新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发展相协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协调,坚持金融改革创新与稳健发展相结合,区域协同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

——坚持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提升金融业开放水平,深化自贸区金融创新,促进资本跨境流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市从事服务。推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坚持共享发展。扩大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的融资增信与政策性保险,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共享金融发展成果。

(三)主要指标

到2020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占GDP比重稳定在10%左右,金融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金融业资产规模达到4万亿元,金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到2020年,驻市银行业机构力争超过60家,贷款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控制在较低水平。

到2020年,境内外上市(挂牌)公司超过300家,资产证券化率达到西部城市前列。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交易场所3家以上,能源产权、科技产权、文化产权等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

到2020年,驻市保险分公司以上机构数量达到57家,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明显提高,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

到2020年,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中介环境明显改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空间布局

依托西安金融业现有优势,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金融支点的总体目标,优化金融资源布局,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沣渭能源金融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加快发展经开区、国际港务区金融创新新高地,进一步激发中心城区金融聚集区创新活力,拓展金融发展新空间。

——高新科技金融核心区。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主题,依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中心片区优势,强化西安高新区现有金融核心区定位,凸显区域总部聚集和科技金融融合功能,重点构建“一带两港一基地”(高新区—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金融产业带、唐延金融港和锦业金融港、中国西部金融创新基地)金融功能聚集区,基本建成中国丝路金融中心、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和以金融科技为先导的金融创新试验区。健全以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结合体系和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机制。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到2020年,力争聚集全省60%以上的金融资源,聚集各类科技金融要素1500家。

——沣渭能源金融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以沣渭三角洲为中心能源金融贸易区,加快建设“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中心”等金融综合体。发展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能源产业整合升级和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发展能源结算平台,引进和发展服务于能源产业的金融机构,引进有实力的能源企业组建财务公司。依托陕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优势,发挥科技优势,聚焦能源金融和贸易金融,力争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源投融资中心、能源定价中心、能源金融产品中心、能源风险管理中心和能源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打造“金融需求产品化,产品需求交易化,交易需求平台化”的新型能源金融贸易中心。

——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按照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要求,依托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推进文化金融体系创新,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文化金融财富管理产业化,吸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聚集。探索设立文创银行、文化互联网金融产业和艺术众筹模式,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加快浐灞新金融试验区建设,创建全国绿色金融实验区,拓展灞柳基金小镇建设,加快金融要素交易平台聚集,打造丝路金融信息产业基地,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总部聚集区、全国金融中后台服务和金融外包服务基地、国际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首选地。

——大力发展经开区、国际港务区金融创新新高地。经开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金融组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金融监管制度等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结算中心等新金融产业,推动产融结合,将经开区打造成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新金融产业新高地。国际港务区依托“国际陆港”功能优势,重点推动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为核心的新金融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中国租赁业西部创新服务基地、陕西省融资租赁业聚集区平台建设,打造西部租赁业聚集发展新的增长极。积极推进陕西省商业保理试点工作。积极培育基金、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其他新金融业态,形成新金融产业生态链的闭环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创新型金融新高地。

——激发中心城区金融创新活力。依托中心城区商贸业态繁荣、金融机构聚集、机构网点密布等传统优势,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社区金融、消费金融、担保、典当、财富管理、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等业态,焕发中心城区金融创新活力,形成与其他金融功能片区错位互补、金融与商贸协同发展的效应,促进城市中央商务区和商圈的发展繁荣。

五、重点任务

(一)丰富金融市场主体

加大金融招商力度。广泛吸引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业务总部、营运总部、研发中心等总部及中后台机构。积极争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入驻,力促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吸引更多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和中外金融服务机构入驻西安。支持法律、会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本地法人机构。推动西安银行扩大经营规模,争取 “十三五”期间在A股上市;支持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及文化创意、军民融合专业支行,深化投贷联动业务,形成地方金融机构品牌。支持长安信托整合各项资源,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上市,成为综合性、多元化、有特色的全国一流信托公司。助力西安比亚迪汽车金融公司跨越发展。支持西部证券、开源证券、中邮证券通过增资扩股、再融资、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拓宽业务领域。扩大民间资本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参与发起新设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法人金融机构,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和增资扩股。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民营公司设立财务公司。

加快金融小镇(街区)建设。加强新兴金融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建设,打造4—5个金融业态聚集的特色小镇(街区)。西安民间金融街二期重点引进互联网金融、保理、资产管理等业态,打造西北首个集资金借贷、融资担保、股权投资、财富管理等为一体的民间资本流转高地。灞柳基金小镇打造以创业基金、对冲基金、新兴金融、金融服务为集群的基金产业群,建设丝绸之路基金名镇。陆港金融小镇立足中西部,对接国际新金融市场,构建集商品交易—金融服务—仓储物流为一体的新金融生态链,打造面向全球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金融创新服务和财富资产管理企业聚集区。推进长安梦想小镇建设,加快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打造金融支持科技创业、产业孵化、产业培育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二)夯实金融产业基础

完善银行机构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在基础设施领域、重点项目、支柱产业方面的资金支持;突出股份制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特色化服务;做好城商行的本土化、差异化发展;发挥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基层网点优势和三农服务职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错位的银行服务体系。加强地方产业政策与国家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升银行机构对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品质西安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机构优化贷款流程,创新贷款模式、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自主创业、助学等领域的信贷支持。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特色化服务。积极推动投贷联动,助推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创业投资金融水平。

加快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加强优质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与辅导,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交易所、“新三板”上市挂牌。积极推动上市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并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等方式开展再融资。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探索发行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壮大各类债券承销商。大力培育发展以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重点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使之成为企业并购重组、股权流通、创投资本退出的交易平台和拟上市企业培育基地。依托西安现有产业优势,整合现有各类交易场所资源,构建具有产业特色、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发展,鼓励上市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在西安开展业务。

大力发展保险产业。积极建立与全国大型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鼓励保险机构以股权、债权等方式参与重大民生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和大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支持我市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推动保险业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开展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试点。扩大科技保险试点覆盖面,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建立保险风险补偿机制,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鼓励保险机构依托能源金融贸易区建立和完善能源风险投资机制, 引导资金投向能源的新项目、新技术, 为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金融支持。支持保险机构服务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发展,探索开展文化产业保险、演艺会展责任保险等新型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大力发展包括货运保险、航运保险、仓储保险等在内的综合物流保险。

(三)加快发展普惠金融

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引导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农业发展链条的金融服务。积极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试点工作,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和业务办理程序,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财政贴息、免抵押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发展互助资金组织。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渠道建设,探索助农取款点和电商服务点的功能叠加。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力度,引导小额贷款公司优化服务小微企业、产业链建设等商业模式,扩大服务覆盖面。组建小额再贷款公司,促进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壮大。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帮助小微企业增信融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开展投保联动业务试点,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成立国有控股的大型融资担保集团,提升资源的放大效应。加快组建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平台。推动已有的金融类平台公司转型升级,丰富金融业态。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落实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推动高新区和浐灞生态区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聚集区,积极引入国内外互联网行业龙头企业。完成首批网络小贷公司在西安民间金融街落地。推动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建立和完善省级行政审批职能下放的承接主体,确保地方金融审批职能积极稳妥落地自贸区,推进自贸区网络小贷公司的设立和监管工作。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监管,创新监管制度,稳步促进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网络借贷机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网络借贷机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经营。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四)创新发展新型金融

加大自贸区金融创新。以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金融政策。鼓励境外银行、境外投资机构及跨国金融财团入区设立区域总部、职能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等。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企业熟悉掌握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相关政策,有序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直接投资应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外币融资,有效利用多种贸易融资产品,尝试直接利用境外债券融资。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提升业务承保效率和针对性。

提升金融业开放水平。建立西安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金融交流合作机制,探索本地法人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平台建设,办好金博会、外资银行联席会等高端金融论坛。加强与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金融创新合作,承接发达地区金融产业转移,推动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金融后台基地、备份中心等。完善我市出口企业贸易融资平台建设,提高融资、保险与项目的契合度,加强项目风险和国别风险信息服务,加大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境外投资保险,支持我市企业开展海外投资。

大力拓展涉外投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上市挂牌、发行人民币债券,拓宽境外融资渠道。引导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投资西安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使用人民币在境外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推动设立海外投资基金,为西安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投融资服务。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健全信用体系。积极申报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金融业发展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现有信息平台整合,形成全社会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和信用评级数据库。积极研究和探索社会基础信息中介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独立的资信评估机构和征信机构。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机制,发挥信用体系作用。持续推动高陵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和高新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建设,及时总结提炼可借鉴、可推广的试点工作经验。

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各级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流、情况沟通和工作协调。落实金融风险防控属地管理职责,完善金融风险防控的工作机制,依法查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增强化解金融风险和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优化金融法治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强司法机关和金融、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配合,提高司法机关处置金融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打击各类金融犯罪活动,保护金融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公众法治观念,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良好法治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西安市金融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金融业改革发展和综合协调工作的领导,促进全市金融政策发展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组建西安市金融业发展促进会,为我市金融各业搭建更高层次、更为广泛的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经济能力和金融自身实力。加快设立金融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智库),发挥金融科研机构、专家和金融机构专业人员的参谋作用。组建丝路金融研究院,与西北大学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联合开展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金融研究。建立金融招商分局,强化专业招商力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项目。各区县、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定期研究金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健全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系统性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省、市、区县(开发区)三级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出台扶持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金融机构奖励扶持力度,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汇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政策支持,鼓励区县、开发区在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相关专项资金,重点倾斜支持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和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发展。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出台的人才引进培养相关激励政策,依法依规完善金融人才激励机制和贡献奖励政策,促使金融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以机构为载体集聚高端金融人才,为金融人才及团队提供干事创业平台,促进机构与人才队伍共同发展。整合各方面的金融培训资源,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人才培训体系。实施金融人才交流计划,畅通市、区县政府与金融机构双向交流、挂职锻炼。

(四)提升社会金融意识。积极搭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平台,拓宽教育方式和渠道,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教育网络,营造全社会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风气,提升公众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金融知识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建立公众理性投资的保障机制,增加社会公众的财产性收入。加强金融消费保护,促进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此内容DOC下载 此内容PDF下载

【全文完】
关键词标签: 西安市金融业发展规划 
0 (0)
0 (0)

版权声明:

1、陕西弈聪网站内容中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弈聪网站)”的作品,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中涉及的网站建设,网站优化,百度关键词优化,西安软件开发等技术细节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支持其观点,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于署名“陕西弈聪”的作品系本站版权所有,任何人转载请署名来源,否则陕西弈聪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站内容中未声明为“原创”的内容可能源自其它网站,但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对此带来的法律纠纷及其它责任与我方无关。如果此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方进行删除。